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网信办专项整治 合力营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环境

紫东君 人民中科研究院 2024-01-09

政策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利器,法律法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底线。


7月18日,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将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专项行动。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集中解决涉未成年人问题乱象。


整治重点主要包括严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严厉查处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等10个方面。



严管诱导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问题



在7月18日的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上,中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严管诱导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问题。


中央网信办前期会同多部门深入研究分析了当前网上涉未成年人的突出问题,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当前一些网站平台的功能设计不够合理,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重要诱因。



对此,中央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表示,”有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奖励反馈、礼品领取、签到打卡等功能设置,让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一些不良商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账号租售服务,教唆未成年人绕过青少年模式、破解防沉迷系统。


有的平台实名认证和身份核验不到位,未成年人借用家长或他人身份长时间在线。“



对此,中央网信办要求,各有关部门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大监管力度,网站平台要拿出实招硬招,切实解决。

  

此外,中央网信办还要求,各相关部门和网站平台要把握关键环节针对未成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平台等,要深入清理整治。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表示,系统梳理属地范围内未成年人常用网站平台名单,既要覆盖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直播、短视频平台、在线学习教育类App等大型网络平台,也要覆盖小众应用程序、垂直社区和小程序,密切关注风险苗头。



中央网信办要求,各网站平台要严格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要求,认真排查自身产品服务,严禁利用算法向未成年人推送包含危险行为、违反公德行为和不良嗜好的信息内容。


不得研发上线诱导氪金打赏、应援消费的功能模块,防止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


此外要调整优化私信功能,限制青少年模式下私信功能开启,避免未成年人遭到陌生人骚扰。强化弹窗广告等重点位置管理,不得向未成年人推送网络游戏、婚恋交友等广告链接内容。




严格落实未成年人“触网”保护



数字时代,未成年人“触网”已相当普遍。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打开认知地图、丰富知识库存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不法侵害时有发生等问题,也给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带来了挑战。


据CNNIC数据,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达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相比2019年进一步提升。


生在互联网时代的未成年人,无论是娱乐还是学习都离不开网络和电子设备,绝大多数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互联网。



根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上小学时接触到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占比最多,其中近70%的初中生首次“触网”是在上小学时。


值得注意的是,首次“触网”年龄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超30%小学生在上学前就使用过互联网,相比2019年提高0.8%;而在初中、高中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群体中,这一比例不足20%。


不仅如此,近年来,短视频、直播新业态迅速兴起,在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同时也诱发多起未成年人过量消费事件。


自2018年9月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以来,共受理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76件。其中包括游戏充值、打赏等在内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数量最多,占总案件数量的79%。



随着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案件持续引起关注,相关政府部门多次提出互联网平台应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2021年,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提出平台应限制未成年人上网消费、打赏。


2022年5月,四部门出台《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平台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各种打赏服务,并为未成年人建立专属客服团队,优先处理未成年人相关投诉和纠纷。


同时,多家短视频、直播平台升级未成年人保护措施。抖音14岁以下用户无法开启和观看直播,并对其隐藏充值、打赏入口。


2021年9月,抖音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青少年模式不仅对用户使用时间和浏览内容进行限制,还取消其私信聊天和直播功能,让青少年用户不能进行充值、打赏消费。


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通过直播、短视频打造“网红儿童”等一些侵犯未成年人权益问题。



与此同时,游戏平台防沉迷机制也在不断升级,超8成未成年人受到监管。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通知发布后,哔哩哔哩游戏、米哈游等多家公司隔日就调整平台防沉迷机制。恺英网络自9月1日起关闭自营平台游戏产品未成年人注册功能。腾讯游戏还采取人脸识别全天巡航等更多措施保障防沉迷效果。


过去一年,游戏平台防沉迷机制不断升级,超8成未成年人受到监管。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构建完整的社会机制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打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应有之义。随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成为热点,保护不足的问题正在逐步被解决,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陷入过度保护的陷阱。


当前,互联网大厂、主流网络平台,纷纷根据政策法规要求上线青少年模式、严控游戏时间、清理不良内容,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从社会化理论来看,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和习得社会规则,进而在正确的社会规则指导下提升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识别能力。



政策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利器,法律法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底线。


让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还必须有一整套社会机制来实现,要把企业的积极性动员起来,尽快普及学校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家长对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重视程度,强化社区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依据法律规定,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明晰的、可执行的标准细则。


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网络平台监管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行业协会在最短时间内协调和统一相关互联网平台的整改,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有害内容的传播。


三是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足的问题,通常都是媒体最先发现并曝光,媒体应当承担社会准则和社会道德监督者的角色,提高社会洞察力,充分发挥舆论影响力。


四是加强学校—社区—家庭的相互联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未成年群体中,学校和社区作为补位者,应当承担一部分家庭教育的功能。


学校是国家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机构,必须把立德树人的工作贯穿于未成年人成长发展全过程,要与社区、家庭充分联动,织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保护网。



责编:孙浪
监制:李红梅


参考资料:
1.《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启动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央视新闻
2.《中央网信办:集中查处散布虚假信息等问题 严厉查处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央视新闻
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构建完整的社会机制》中国青年报
4.《合力营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环境》人民日报
5.《<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研究报告>显示:小学生网络普及率已超过90%   》中国青年网
6.《数读|1.83亿未成年网民如何安全“触网”?》新京报
7.《E路有你有我,共同护苗向未来》光明网


往期回顾

网络数据安全步入法治化轨道

人工智能:认知战的制胜要津

贯彻互联网治理 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